那些樹,那些草,那些濕地
日期:2012-04-11 作者:張懿 來源:文匯報 |
被“逼”出來的上海世博園造綠科技,最終創新形成38項關鍵技術,大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準,最近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—— 那些樹,那些草,那些濕地 本報首席記者 張懿 春去春又回。上海世博園裏,100公頃綠地生機盎然。這一大片“綠肺”,是世博會留給上海的最重要的生態資產。 因為集中創新並應用了大量造綠科技,世博綠地項目最近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,這是上海園林科技界幾十年來獲得的最高獎項。這個項目,由上海園林科學研究所牽頭完成,記者連日來探訪幾位當事人,聽他們講述那些樹、那些草、那些濕地……那些世博造綠故事。 世博園裏“最大的展區” 上海世博園裏,綠地其實是“最大的展區”:它跨越黃浦江兩岸,佔了園區總面積的40%。它不僅是景觀,更具生態功能和價值。 項目總體負責人張浪回憶,2005年他頭一次去世博規劃園址,滿眼是連片的老廠房,大吊車、小火車都還在跑……頓時“頭都大了”。 世博園的土地上沉積著中國工業的百年印跡,而今“推陳出新”,有些難題一眼還看不出來,比如近代工業草創時期由於既缺乏經驗又不清楚標準,為追求廠房堅固,鋼筋水泥用量過大,一般爆破還炸不開。 還有黃浦江兩岸的舊防汛墻,換個角度看,它們是兩道“生態隔斷”;而改造,既要防汛又要生態,怎麼做才好? 上海園林所副所長崔心紅給世博造綠概括出幾大難:基礎差,要求高,客流大,時間緊。要把這麼一塊工業味道濃重的土地,用生態理念改建成大園林,挑戰極大,比如算下來,留給種樹的時間實際只有1年,遠遠短于常規的3年。不創新,移栽過來的大樹都來不及長葉子。 張浪說,世博造綠科技說到底是給“逼”出來的。結果,整個項目創新形成了38項關鍵技術,大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準。 將“水泥森林”化于無形 世博造綠,就是在“水泥森林”裏造綠。生機勃勃的大園林造出來了,當初的“水泥森林”搬去哪了? 為造綠,原先的廠房和硬地幾乎都要破拆。拆下的大量水泥磚石如果送到園外填埋,估計要佔用18公頃土地;最終,造綠人想出妙計,做到了廢棄物“零輸出”。 這是一整套科學方案:破拆後,將廢料篩選、分類,物盡其用;一部分被加工成堆砌地形的骨料,覆蓋上2米厚的土層,便可化身綠地;另一些被製成透水磚,用來修築園區道路。 舊防汛墻的地上部分也幾乎全被敲掉,由此重塑出生態岸線;又在後退幾十米的地方,新建了一道“千年一遇”標準的防汛墻,舊墻新墻間順勢築坡,墻體藏進綠坡,不再突兀。 生態岸線充滿生機:水陸交接處,要麼是濕地,要麼是綠植;潮起潮落,水面與陸地此消彼長。部分舊墻新墻之間,還開闢出又一片濕地,江水和雨水在這裡匯集,經植物過濾產生的“中水”,用於澆灌。 “水泥森林”立腳過的土地,必須“清洗”。專家們找來了“土壤醫生”,一些特別耐污又特別能吸污的植物、一些能調理和增進土地肥力的微生物。以後的監測表明,土壤潔凈率因此提高4倍。 鳥兒用翅膀投下“信任票” 世博綠地佈局,是以黃浦江為中心,漸次向外擴展,就像往江中扔進一粒石子,在陸上蕩出幾波漣漪。 移栽進世博園的大樹,絕大部分都沒有“剃頭”——剪去枝葉,本是為了讓樹木在“傷筋動骨”後休養生息,但開園時間表等不及,唯一的選擇就是“全樹冠移栽”。 避免“樹挪死”,專家想出對策:把大樹早早移栽進一個特殊容器,先調養著,進園時“一鍋端”;在園區重新種下後,又借助土壤調控、“根系育新”等技術, 幫大樹在短時間內恢復活力。最終,世博園種植的喬木中,92%是“全樹冠移栽”,比全市平均水準高一倍;死亡率則不到3%,是全市平均水準的1/8。 經過精挑細選,世博園引種的植物超過3000種,多姿多彩的它們,讓園區每個角落、每季每月都充溢著生命的活力。其中,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濱水植物。 世博園依水而建,水是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園區裏的濱水植物,既有“原住民”,比如後灘被完整保留的一片近4公頃的原生濕地,也有“新移民”——在對 300多種水生植物進行安全性評價和適應性研究後,專家挑出30多種引種到人工濕地。這方新天地現在如何?鳥兒用翅膀投下“信任票”,它們飛來做了窩。 既照顧好人,也照顧好“綠” 張浪說,規劃世博綠地時就確定了一個原則:儘量避免搞成一塊塊割裂的綠,綠地要“連片成網”,既能將調節空氣、雨水等的生態效應最大化,也方便城市裏難得的小動物居民自由自在到處走動。 在世博園造綠,更必須面對一道特有的難題:日復一日的超大客流。於是一連串創新設計被“逼”出來,既照顧好人,也照顧好“綠”——園區裏的樹常年直面江 風,又是新栽,卻少見撐持的支架。原來,為了給遊客留出最多空間,專家發明瞭一種地下支撐技術。據推算,這一招相當於把園區綠地擴容了8%。 世博園少見灌木,這是為應對大客流作出的取捨:樹的生態效應最大,草坪適合容納和疏導客流,而灌木“兩頭不靠”。 屋頂、墻壁等特殊空間被用來增綠。利用人造的輕質土壤,借助程式控制節水灌溉等新技術,18類植物首次“飛檐走壁”。整體上,世博園62%的可綠化建築都“綠”了,比全市平均水準高出10倍。 眼下,世博園區已開始大規模改造。張浪告訴記者,對“後世博”他們早有規劃,部分綠地正按計劃轉換功能,而大部分在休養生息。若干年後,當八方來客重臨煥然一新的上海世博園,“綠色交響曲”的新樂章將一樣動人。 |
http://big5.news365.com.cn:82/gate/big5/wenhui.news365.com.cn/yw/201204/t20120411_354671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