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

台灣:嘉義公園20樹「染癌」 專家建議移除

染褐根病 認治癒可能性低

嘉大生物資源系副教授楊瓊儒等人昨到嘉義公園實勘染病的樹木。 (記者丁偉杰攝)


〔記者丁偉杰/嘉市報導〕有百年歷史的嘉義公園種植上萬棵樹木,但公園內有近二十棵樹木罹患俗稱「樹癌」的褐根病,民眾對移除樹木有疑慮,市府為維護園區安全,昨邀請專家勘查,專家發現,染病樹木病徵明顯,且根部腐壞,治癒可能性低,一旦產生擔孢子隨風擴散疫情,將更難處理,還有倒塌疑慮,建議移除嚴重病樹,確保公共安全。
市府建設處長陳光興、嘉大生物資源系副教授楊瓊儒、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蔡景株、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吳金治等人檢視園內罹患褐根病的榕樹、豔紫荊、風鈴木,以工具剖開染病老樹的根部樹皮後,均發現有褐色菌絲,腐朽易碎,病徵明顯。
楊瓊儒說,染病樹木會透過病根與健康樹根接觸傳染,雖然傳播的速度緩慢,初期在地上無法察覺任何病徵,一旦地上部出現黃化萎凋時,根部已受害嚴重,欲治療處理為時已晚,有的樹木還複合感染白蟻病,建議將嚴重者移除。
日前,公園射日塔前一棵染病嚴重的榕樹,市府公告移除,引來民眾反彈,蘇力颱風過境時倒塌,幸未傷及民眾;目前,兒童遊戲區、孔廟旁各有一棵樹齡超過二、三十年的榕樹染病嚴重,市府已張貼公告請民眾不要靠近,也將列入首波移除對象。
陳光興表示,褐根病的情況輕微,會以強剪枝,藥劑防治、做支架保護等方式,但若有立即性的倒塌危險,為了保障民眾安全,移除整株樹木較適當,之後再進行土壤防治工作。

兩樹遭沙泥蓋樹幹阻呼吸

樹專家:明顯有泥沙流失

【明報專訊】年逾30歲的細葉冬青樹,樹根暴露乾死及有枯梢並非無因,記者與樹木專家觀察後,發現康文署於泳灘及樹木管理的三大問題﹕一是康文署建防坡堤時,未有留意工程令水流改變至岸邊樹木水土流失;二是對同一沙灘岸邊的樹木採用了不同護樹方法;三是其中兩樹被泥沙覆蓋至樹幹,難以呼吸。

康文署:將安排清走沙泥

本報記者上周一(7月29日)與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到場觀察,發現肇事兩棵細葉冬青樹的樹幹,被泥沙覆蓋至地面對上約30厘米,詹指樹幹不可被泥沙覆蓋,因會阻礙樹幹呼吸,或因而腐爛。搬石救樹的朱先生稱,他月前多次向康文署蝴蝶灣沙灘職員反映工人堆泥沙護樹一事,稱沙灘場地經理承認這是修護樹木措施。康文署回覆稱,否認有該署職員安排覆蓋泥沙,但為免阻礙樹木生長,場地職員會安排將樹幹及樹腳沙泥清走。
此外,本報翻查報道發現,自08年起蝴蝶灣一直因附近各項工程導致有泥沙流失,詹志勇按現場環境推斷,見泥沙流失最多處達半米多,而樹旁約40米處一道去年才建好的長約30米防波堤,亦可能改變了水流,加劇泥沙流失,令沙灘由「沉積沙灘」變成「侵蝕沙灘」,他認為當局在工程前沒做整體海岸地貌評估,忽略對附近樹木影響。
康文署並無直接回應防波堤對泥沙影響,發言人稱已派有樹藝專業資格的職員實地視察,確定兩樹健康大致良好及結構安全,並會因應樹木情况研究做適當護理措施。不過,樹木專家詹志勇批評,樹木目前健康雖未算很惡劣,但現場明顯有泥沙流失,將破壞樹木生長環境,「咁都話無事真係好奇怪」。

同一沙灘10樹護法不一

記者亦見沙灘岸邊10棵樹有3種護樹方案,一是以「鐵籠沙包」作圍牆,二是在樹旁設大石堤,三是肇事的細葉冬青樹被泥沙覆蓋。詹志勇認為3種方法中以大石堤最有效,因鐵籠會隨時間被侵蝕,不耐用,但亦較只用泥沙覆蓋好。康文署對此項沒回應。

台灣:華光護老樹 呼籲原地保留

  • 2013-08-10 02:34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【江慧珺、實習記者戴裕蒨/台北報導】
 護樹志工張小姐講解身後梅樹,係由當地居民親手栽種,每年花期不少民眾駐足欣賞。(江慧珺攝)
 護樹志工張小姐講解身後梅樹,係由當地居民親手栽種,每年花期不少民眾駐足欣賞。(江慧珺攝)

     北市文化局偕同樹木保護委員會9日現勘「華光社區群體樹林」,華光護樹志工逐一介紹老樹歷史,最後則高呼「保護群體樹林、市民公開參與」的訴求。
     「華光社區群體樹林」位於杭州南路2段與金華街口一帶,面積約12公頃。護樹志工表示,依據空拍影像、文字紀錄與居民口述資料,可推算華光老樹群樹齡至少都有70年以上,與周圍的日式官舍、監獄圍牆遺址共同都是歷史遺跡。
     據統計,華光社區約有150株樹木,目前列入保護僅有22株,護樹志工指出,老樹與社區長年共存,已成為居民的共同回憶,因此樹保標準不能只看量化數字,更應重視人與樹的關係,從歷史文化與永續發展的觀點評估。
     高齡88歲的居民李爺爺說,從小就在社區老樹爬上爬下,平常鄰居都會群聚坐在樹下乘涼開講,數十年如一日;居民陳爺爺年輕時隨手種下3顆梅樹籽,其中1顆長成梅樹,每年春天梅樹開花總會吸引民眾駐足觀賞,他也會親手醃製脆梅與人分享
     護樹志工表示,盼本次現勘能讓樹保委員感受到居民與老樹的情感,並了解老樹群的歷史、生態價值與多元經濟效益。
     文化局長劉維公回應,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須等樹保會議結果出爐後才後續討論。他並承諾,樹保會議會開放民眾參與,讓審議過程透明化。樹保委員許榮輝表示,樹木保護原則是原地保留,但若之後建築工程影響生長環境,也可能適度移植。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domestic/11050615/112013081000189.html

台灣:路樹變身再生文具 贈送弱勢學童 / 陳珮琦

路樹重生 變成孩子的新文具

將倒伏路樹再製成文具,再生家具中心的修護班師傅,賦予路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記者陳珮琦/攝影


再生家具中心的修護班師傅把路倒路樹製成筆筒、杯壂、紙鎮等文具,上面還印上「Taipei」。
記者陳珮琦/攝影


蘇力颱風強風狂掃,造成台北市近二千株路樹倒伏、受損,環保局為賦予重生,將木質較佳的樟樹、榕柏等倒塌路樹,經過風乾等處理,藉由再生家具場修護班師傅的巧手,製成鉛筆盒、筆筒等木製文具,要趕在開學前贈送給弱勢團體和學童。「破壞之後,即是重生的開始。」環保局第五科科長崔浩志說,蘇力颱風強勁風勢,硬是讓台北市容一夜「變臉」,造成全市近二千株路樹傾倒,一片狼籍,環保局和公園處全力動員復舊。有不少市民即不捨地說,看著老樹從樹苗至茁壯茂盛,如今卻慘遭強風攔腰折斷,非常心疼。
也因此,公園處先將可回收再利用的樹木殘枝與一般垃圾分開處理,小型斷枝及樹葉則以碎木機打碎後,發酵處理製成有機堆肥,再與回收土混合,製成培養土;另外,環保局從傾倒路樹中挑選出較好的樹幹和樹塊,送到內湖再生家具場,讓這些傾倒路樹重生。
內湖再生家具場修護班班長陳世賢說,樟木、榕柏、櫸木和香楓的樹質好,適合製作木製文具、家具;修護班有五位木工師傅,個個不只功夫好,點子也多,原本的廢木經過師傅的巧手「變身」成筆筒、鉛筆盒、杯墊、書架等木製文具,上面還特別印上「Taipei」的LOGO,個個讓人愛不釋手。
再生家具 年賺千萬

再生家具中心的修護班師傅把路倒路樹製成筆筒。
記者陳珮琦/攝影
【記者陳珮琦/台北報導】內湖再生家具場修護班的12位師傅個個功夫了得,平常回收的舊家具經過師傅們巧手,重新刨光、整修,「改頭換面」後就成民眾搶標的燙手貨,平均一年可為市庫進帳1200萬元。
台北市目前有萬華、文山和內湖三處再生家具場,除了固定於每周五、六、日拍賣展售再生家具外,年終還有一場大型拍賣會;而三處再生家具場的再生家具都來自內湖再生家具場修護班12位師傅的巧手與巧思改造。
修護班班長陳世賢說,回收的舊家具以使用三、四十年者居多,「曾經在回收的舊衣櫥中,發現一大疊日據時代的報紙。」還有就是一些零錢、硬幣,倒是沒發現藏在「暗抽屜」裡的金銀珠寶,因為從清潔隊回收,送到資收站整理再送到再生家具場,「已過了好多關 !」
堪用的舊家具,師傅一一修復,或再重新刨光、上漆,許多大型匾額,師傅磨掉上頭的受贈者及贈送者的名字,只保留「鴻圖大展」、「造福人群」等題字,再分別釘上椅腳,就成一對別緻又有趣的板凳。
【2013/08/03 聯合晚報】http://udn.com/


全文網址: 路樹重生 變成孩子的新文具 | 綜合 | 國內要聞 | 聯合新聞網 http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5/8072167.shtml#ixzz2cBi5N0rj
Power By udn.com 


http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5/8072167.shtml

英國“爬樹狂人”:一年365天每天爬一棵樹(圖)

英國“爬樹狂人”:一年365天每天爬一棵樹(圖)

2013年08月09日 10:15:55來源: 廣州日報
0
  達勒爬樹“成狂”。
  據英國媒體報道,英國36歲自然愛好者亨瑞克‧達勒近日完成驚人挑戰,他在一年365天中走遍歐洲10個國家,堅持每天爬一棵30米高以上的樹,而且每棵樹都不同。
  達勒來自英國漢普郡,自小就喜歡爬樹,在365天中,他堅持每天爬一棵30米以上的大樹,約在10~90分鐘內完成。他說他想重新經歷這種刺激的運動。達勒去年離開英國,前往法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奧地利、瑞士、荷蘭、德國、丹麥、挪威和瑞典開始爬樹之旅。
  重溫兒時記憶
  為了讓自己的挑戰更有意思,達勒還在他爬過的松樹、灰樹、橡樹、山毛櫸樹、白樺樹以及楊樹的樹枝上,採訪了80多個人。達勒說:“每天爬不同的樹是一個個人挑戰,這個挑戰很適合我的日常生活。當這項挑戰進行下去的時候,我發現它佔用了越來越多的時間才能完成。我後來意識到,如果只是我一個人,爬樹會很無聊,于是我邀請了其他人和我一起爬樹,並在樹上採訪他們。”
  達勒稱,他的爬樹之旅源于老朋友的一次聚會,讓他想起兒時爬樹的經歷。他說:“當時每個人都在玩一個遊戲,爭先恐後地把一頂海盜帽扔到樹上去。我也加入進去,這讓我想起我童年時爬樹的愉快經歷。于是,我腦海裏閃過一個念頭,我要爬上這棵樹。這是希望的一個標志,因為樹會逐漸長高長大,直到可以承受我爬上去,而我仍然守在它周圍。”
  于是,達勒與6個朋友一起旅行,讓他們見證他成功爬上一棵樹,然後他才能爬下一棵樹。
  爬樹經歷出書
  他說:“一棵好樹需要有足夠多的枝杈,可以讓你上去擺一個有挑戰性的動作,當然也應該讓你感到舒服。如果你手抓的樹杈太多,你的身體伸展過度,就不好玩了。一旦你在樹中,你周圍需要有足夠的空間。”
  “和我同行的朋友都很有耐心,他們經常要等到我爬到樹的頂端。我很固執,因為我每24小時就要爬一棵樹,所以我們經常開車開上幾個小時,然後等我爬上一棵樹之後,經常都是深夜了。我在樹上要非常小心,而且我的原則是不能跌倒不能有生命危險。”達勒認為,在尋找樂趣的同時,要堅守嚴肅的規則。
  達勒將根據自己的爬樹經歷寫一本書,起名叫《樹上》。(曉詩)

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tech/2013-08/09/c_125141744.htm

河北圍場樹販違規倒樹:只要送禮林業局就批

河北圍場樹販違規倒樹:只要送禮林業局就批

08 - 14 22:28
  新華網石家莊8月14日電 雲杉、樺樹、油松等這些原本生長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樹木,到了春秋季,卻大批被倒賣到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內蒙古的一些城市。雖然早在4年前全國綠化委員會、國家林業局就下發通知禁止大樹古樹移植進城,但記者調查發現,在河北圍場樹販子瘋狂倒樹已成產業。
  “30年雲杉2000元一棵”
  新華社、國家林業局和相關機構日前啟動“地球綠飄帶”大型集成報道。在與網友互動中,接到騰訊微博網友“寄語斜陽”的爆料: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黃土坎鄉、蘭旗卡倫鄉、四道溝鄉等鄉鎮有亂砍濫伐的情況,護林員講,做這些的都是與縣、市林業官員有關系的,管不了。記者隨即趕往圍場縣暗訪調查。
  “我幹這行15年了,賣的樹種有雲杉、樺樹和油松。生長期30多年、5米高的雲杉一棵能賣到2000元;銷路最好的是油松,一棵5米高、直徑15厘米的油松裝車價800元,一車能拉12棵,一年能賣上千棵。2.5米高的油松賣得最多,200多元一棵,一車能拉260棵,一年能賣三萬棵。”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四道溝鄉三道溝村樹販子張某說,“主要是賣到北京,也有賣到天津、石家莊和山西一些城市的。”
  對於樹的來源,張某說,有些是屬於國有林場的,有些是村民自己的。“林場的樹都有採伐証,即使有些沒有採伐証的樹,保証能給你送到家,要是擔心被罰款,也可以選擇貨到付款。”
  據張某介紹,15年前他開始挖樹倒賣的時候,一棵樹值不了幾個錢,樺樹很少有人要。“現在這樹的價格蹭蹭地往上漲,幹這行的人也越來越多,整個圍場縣像我這樣的大約有700人。現在有6個人跟著我幹,我大舅哥在北京有個苗木公司,我們的樹主要是通過他的渠道銷售。”
  張某和他的6個合伙人自己並不動手去挖樹,而是根據客戶要求去找樹,然後雇人挖樹。“現在挖一棵樹根帶有1.2平方米土墩的大樹,人工費得210元。”張某說,“只要客戶提出對樹冠、樹高、胸徑的要求,你不用親自來看,我就能保你滿意。我一年通過賣樹能掙十來萬元,最多的時候差不多掙30萬元。”
  記者問,只挖樹、不種樹,挖完了怎麼辦?張某說:“誰管那個啊,我們這兒樹多的是,大多是野生的。林業局要是管的話,給他們交點兒錢就行了。”至於林場內如何挖樹,他不願更多透露細節,只表示“你們只管要樹就行,我們自有辦法,而且給你辦好採伐証”。
  在圍場縣黃土坎鄉黃土坎村,村民林某倒賣樹木有3年,今年經他手倒賣2.5米至3米的油松3000多棵,主要銷往北京和包頭。
  據林某介紹,圍場縣目前幹他這行的人很多,加上挖樹的和運輸的有上萬人。
  土球一散 大樹就地“報銷”
  大樹進城後能養活嗎?圍場縣四道溝鄉三道溝村樹販子張某根據多年的挖樹“經驗”分析說:“挖大樹最講究的是樹根部的土球,土球一散,樹的須根就全斷了,這樣的樹只能就地‘報銷’。所以,大樹挖出來之後忌諱轉運,最好是從挖樹原地裝車之後直達目的地,否則成活率就大大降低。”
  一般認為,樹高達到4米以上,胸徑15厘米以上,或是樹齡在20年以上且具有一定園林觀賞價值的樹種,即可稱為大樹。大樹進城,即大樹從城市的邊緣地區或者遠離城市的鄉村、山區移植到城市里進行綠化。分析人士認為,大樹進城有諸多弊端。
  林業專家指出,大樹進城違背自然規律,易造成大量大樹死亡。本地樹種減少,生物多樣性被破壞,甚至會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、泥石流等自然災害。大樹進城的綠化成本也很高。有的城市為讓大樹成活,夏天“遮陰”冬天“保暖”,有的還為大樹“輸液”,每年一株進城大樹的“養護費”約為300元。
  “只要送禮,林業局都給批”
  盡管國家林業局等部門三令五申,但禁令之下倒賣大樹為何依然猖獗?
  記者在圍場縣暗訪時,一些樹販子說,林權制度改革後分山到戶,既然分到了各家,能賺錢都想賣。各家想賣樹的話,要到縣林業局申請批複。“只要送禮,林業局都給批。批30棵可以挖100棵,少批多挖才能掙錢,也比較安全。”圍場縣黃土坎鄉黃土坎村樹販子林某說,“圍場樹木資源多的是,挖不完,崩個籽兒就能長出來。可勁兒挖吧,沒事。”
  圍場縣四道溝鄉三道溝村樹販子張某帶領記者爬到山上之後,他不時指著一棵棵油松給介紹價格。“這片山坡上品相好、生長位置交通便利的樹木已經差不多賣完了。”張某說,“你看現在種的這些蘋果樹,一棵樹掙不了幾個錢。”
  採訪中有村民表示,對於挖樹這事,不能只為錢,說挖就挖,一輩子不管兩輩子的事,林業局的人該好好管管。黃土坎村村民說:“現實情況是,林業局的人,你交錢,他就讓挖。”
  記者隨後採訪了圍場縣森林公安局局長李國成。他說,濫挖苗木現象從2010年開始增多,近年來每年查處的濫伐林木、少批多挖、未批私挖現象有百十起。好處理的是抓現行,但是林主和苗木經營者私下勾結,交易十分隱蔽,難以查處。樹木是從甲地移到乙地,按照法律規定不算採伐而是移植,因此定不了刑事犯罪,只能行政處罰,致使打擊力度打折扣。圍場縣林業局林政資源管理股股長韓國平說,“一些林主和樹販子勾結起來”濫挖林木。
  記者了解到,承德市政府今年4月下發了“關於嚴格規範樹木採挖管理的通知”,要求除建設征占用林地、道路拓寬、單位拆遷、舊村改造及排除安全隱患等特殊原因外,其他林地內一律不許採挖樹木。至於圍場縣究竟有多少樹販子,圍場縣林業局和森林公安局均表示“難以統計”。
  李國成說:圍場縣通往北京有六條路,他們將在進一步加大對濫挖苗木行為監管力度的同時,嚴查違法運輸苗木情況,發動更多群眾舉報違法行為。
14/8/2013


古樹名木冊錄493樹

古樹名木冊錄493樹
【新報訊】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,《古樹名木冊》至今共登記493棵樹木,而在過去一年共新增20棵特色古樹,而為了更好地保育古樹名木,當局早前經已成立樹木管理專家小組,就樹木管理的政策和實務運作提供專業意見,採取措施去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,而樹木四周亦被指定為樹木保護區。

去年8月起新增20棵陳茂波在網誌上表示,樹木不但是我們的珍貴自然資源,一些伴隨市民一起成長的古樹,更是我們的文化見證。他說,當局在2004年編製的《古樹名木冊》,至今登記493棵樹木,並不時更新,而由去年8月起新增的20棵古樹,則各有特色,包括中西區薄扶林道、醫院道、高街及遮打堂的石牆樹;亦有九龍仔公園的一棵土沉香樹,這種樹是「香港」命名來源;而摩士公園內的假蘋婆,在市區較罕見;在香港公園來自澳洲的昆士蘭瓶子樹,樹形十分獨特。
為了更好地保育古樹名木,2011年當局成立了樹木管理專家小組,就樹木管理的政策和實務運作提供專業意見,以更主動和預防性的策略增強古樹的健康,例採取措施去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,例如擴闊花床範圍、改善土壤質素、因應個別古樹的特性和需要進行施肥、澆水和適量的修剪等,其中在黃大仙睦鄰街遊樂場和在銅鑼灣皇龍道的兩棵榕樹,小組進行了種植地擴闊和引導氣根工程,以改善榕樹的生長環境。

每年檢查至少兩次至於負責護養的各相關樹木管理部門,每年都會檢查《古樹名木冊》內的古樹名木至少兩次,並會視乎樹木狀況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。樹木管理辦事處亦會跟進相關部門轉介有關護養古樹名木的問題,包括協助檢查和處理病害。
他又指,古樹名木都是位於未批租的政府土地上、鄉村地區的旅遊景點內,樹木四周被指定為樹木保護區。